羅大媽退休后迷上了健步走,為了霸占朋友圈步數榜,她每天步數基本都在20000步以上。但讓羅大媽沒想到的是,自己的雙腿最近出了狀況……
開始健步走的一個星期后,羅大媽感覺到雙腿酸脹,下樓梯都費力。一開始以為是肌肉退化原因,沒有在意,認為走開了就好。
但就在暴走的第10天,羅大媽突然腿疼得受不了,回家后發現左邊膝蓋都腫了起來。女兒不放心,帶著羅大媽到醫院檢查,結果被診斷出關節炎合并滑膜炎。醫生告知,很可能與近期長時間暴走有關。
羅大媽想不明白,不是都說運動養生嗎?自己堅持運動怎么還走出病來了呢?
一、多位院士推薦:最好的抗癌運動是它!
我國著名腫瘤外科專家、93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,與腫瘤打交道60年,他提出了一個觀點:最好的抗癌運動就是游泳。
湯院士分享了自己一個病例:一名肝癌患者,做了手術切除,但此后幾乎一年復發1次,一共復發了5次。后來他來找湯院士看病,說老辦法沒用了。因為他正值中年,會游泳。湯老讓他不妨試試每天適度的游泳。功夫沒白費,8年后,這個患者紅光滿面、走路很精神,癌癥也沒有再復發。
湯院士還帶領過博士生進行動物實驗,發現癌老鼠在手術切除腫瘤后通過游泳,比不游泳的患鼠延長了10天壽命。
其實,多位專家都曾推薦過游泳。
袁隆平院士曾在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時,表示自己70歲以前每天都要游泳。鐘南山院士談到自己認識的一位106歲的老主任,也表示老人家每天堅持游泳,即便106歲,還在水里每天游200米。
游泳不僅可以抗癌,游泳時需要呼吸頻率要和動作有節奏地配合,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;通過肢體鍛煉,還可以增肌養關節;游泳時冷水刺激下,提高人體對溫度敏感性,也有助于提高免疫能力。
二、長達20年研究證實:運動真的能抗癌!
為了驗證運動對癌癥的有效性,2022年11月,發表在Cancer Research期刊上的一項研究,就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進行了分析。
在小鼠體內模型中,經過8周運動的小鼠,新陳代謝比起“久坐”小鼠出現了重新編程,創造了新的微環境,這種環境抑制了癌癥轉移。在人類模型中,2734名參與者,長達20年隨訪,發現運動可降低患癌風險,且與高轉移性癌癥的關聯更大。
研究認為,運動時,葡萄糖利用率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而顯著上升,人體出現系統性變化,這種變化可以防止腫瘤的進展和轉移。具體而言,高強度運動,可降低73%的高轉移性癌癥發生風險。
三、錯誤的運動方式很傷身,甚至會加速衰老
運動有利于健康,但若是忽視了強度或姿勢不正確,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傷。
1、身體姿勢差
不良的鍛煉姿勢會造成脊柱破壞,從而可能會引起永久性駝背。因此在做一些機械訓練時,最好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完成。
2、鍛煉太密集
一天下來,鍛煉行程密密集集,長時間的劇烈運動,則會影響血液中的皮質醇含量,造成血糖升高,當糖與膠原纖維結合,就會導致皮膚彈性變差,容易長皺紋。
3、忽視高強度間歇式鍛煉
《細胞代謝雜志》上的一項研究顯示,運動偏好高強度間歇式鍛煉的老人,線粒體性能提高69%,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,降低糖尿病患病風險。
4、只做有氧運動
運動講究“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相結合”,不少人只做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慢跑、長距離慢速游泳、慢騎自行車等可持續運動的項目),忽略力量訓練(如固定器械訓練、杠鈴訓練、引體向上、快跑等不可持續堅持,無氧供應為主的運動)。
其實,力量訓練才能幫助大家在不鍛煉的時候繼續燃燒熱量,而且有助于保持肌肉重量,讓人看起來年輕。
生命在于運動,要想達到抗癌效果,就要堅持下來,與其癱在沙發玩手機,不如一起動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