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導專家: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藍育青 教授
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的致盲性眼病,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,今年“世界青光眼周” 是3月10日至16日 ,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藍育青教授提醒:青光眼是“視力的小偷”,發病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,一旦發生,視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,預防青光眼要避免長期低頭、長時間處于暗室、過度勞累、暴飲暴食、長期便秘、情緒不良、熬夜等七種不良習慣。另外,對于有親屬罹患青光眼、患有高血壓糖尿病、高度遠視、高度近視以及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的人群,需定期到醫院就診,排查青光眼。
致盲率高,晚期患者常像“通過管道看東西”
藍育青教授介紹,青光眼是一組伴或不伴眼壓升高、伴有視野進行性缺損、最終導致視神經萎縮的不可逆性的致盲眼癥,眼壓增高是其最主要的危險因素。青光眼晚期會出現管狀視野,即雙眼看到的范圍大大縮小,就像通過管道向外看一樣,導致視力下降。青光眼致盲率高,50%的青光眼患者在就診時已經處于晚期,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青光眼分為原發性青光眼、繼發性青光眼、先天性青光眼、混合型青光眼。原發性青光眼分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和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,主要根據房角(眼睛中角膜與虹膜之間的夾角)是否開放來鑒別,該過程需要專業眼科醫生檢查。繼發性青光眼主要是因為眼部其他疾病所引起的,比如炎癥、外傷、手術、腫瘤等導致的繼發性眼壓增高,通常會出現眼痛、頭痛等癥狀。先天性青光眼是患兒先天房角結構發育異常所致,相關癥狀主要表現為畏光流淚,喜揉眼,角膜渾濁、眼球擴大等情況。而同時具備兩種或以上致病因素的青光眼屬于混合型青光眼。
青光眼的治療一般包括藥物治療、激光治療和手術治療三種。藥物治療包括眼藥水,口服藥,靜脈點滴等,目的是通過降眼壓達到緩解眼痛、保護視神經的作用。根據青光眼不同類型和階段,患者可以選擇激光虹膜周切或睫狀體光凝等進行激光治療。而部分患者則需要進行外路引流手術和內路引流手術的治療。
可能遺傳,這六類人群患病風險更高
哪些人群易患上青光眼?藍育青主任指出,以下六類人群屬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。
1.有親屬罹患青光眼的人群,據研究,開角型青光眼部分與遺傳相關,如果有親屬不幸罹患青光眼,也要特別留意自身的眼健康。
2.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患有系統性疾病的人群。
3.高度近視、高度遠視患者。
4.長時間暗環境工作的人群。
5.精神壓力較大,負面情緒爆發較多,情緒波動大的人群。
6.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的藥物人群。
而根據青光眼類型的不同,癥狀也會有所差別。
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主要癥狀是感覺劇烈眼痛伴同側頭痛、虹視、視力下降,常伴惡心、嘔吐。檢查時,可發現眼壓急劇升高、眼充血、角膜水腫、前房變淺、瞳孔散大、虹膜萎縮等癥狀。
慢性閉角型青光眼主要癥狀是間歇性眼部不適,發作時視力下降、虹視(看東西時圍繞光源出現色彩鮮明的色環),多在傍晚或午后出現,休息后癥狀消失,少數人無任何不適,偶爾遮蓋健眼發現患眼視野縮小或視力下降、甚至失明,就診后才發現患上了青光眼。
開角型青光眼主要特點是高眼壓伴前房深,房角寬。少數患者在眼壓升高時表現為霧視、眼脹外,大多數患者無癥狀或僅輕微不適,直到晚期視力視野損害時才發現。
應注意的是,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和開角型青光眼,在發病早期可以無任何癥狀,因為病情發展緩慢,當出現明顯癥狀時,往往已進展到晚期階段,視野呈管狀甚至視力喪失。
愛眼護眼,需要避免七種不良習慣
藍育青教授提醒,預防青光眼需要避免七種不良習慣:
1.長時間低頭:趴著睡覺及長時間伏案工作這種頭低位的姿勢,容易使晶體虹膜隔前移,房角變窄,在本身有高位房角的人群中,極易誘發青光眼。
2.過度勞累:過度勞累容易導致眼壓波動,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勞逸結合。用眼20-30分鐘后可休息10分鐘后可再繼續。
3.長時間在昏暗環境下用眼。關燈看手機、電視的用眼行為,容易引起瞳孔散大,誘發青光眼發作。
4.暴飲暴食:暴飲暴食大吃大喝,都會使眼壓升高,誘發青光眼。要控制飲水量,不可一次在短時間內大量飲水。
5.不良情緒:保持心情舒暢,勿過喜過悲,避免情緒過度波動而導致眼壓急劇升高。
6.長期便秘:便秘用力時常有眼壓增高的現象,要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,多吃膳食纖維。
7.睡眠不足:熬夜、睡眠不安和失眠,及長期服用安眠藥,容易引起眼壓升高,誘發青光眼。
青光眼一旦發生,即不可逆,當前治療的目標即保住現有視力,避免持續惡化,且該病需終生用藥,不可隨意減藥、停藥,需按醫囑定期復查眼底及視功能。因此,早發現、早治療,對挽救青光眼患者視力非常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