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氣候變化多端,謹防感冒著涼
冬末初春,冷暖無常。臘梅花還在枝頭,可上海的市花已經綻放。天氣溫度可以是5、6度,還能竄到兩位數。變化多端的氣候讓一部分人“中招”,罹患感冒。
74歲的黃老伯想著出太陽了,換上了春裝,騎車出門“兜風賞景”,順便去菜場逛逛。黃老伯興高采烈地買回了剛上市的薺菜、馬蘭頭、春筍等食材,老伴接過菜就去拾掇。也不知道是好久沒有騎車,還是東西太重,黃老伯坐在椅子上就不想站起來。當日下午,黃老伯就開始出現鼻塞流涕,頭重腳輕、咽喉疼痛等癥狀。正在讀初一的李阿姨的孫子也“中招”了,上體育課出了一身汗,脫去了校服,坐著“乘涼”,回家當晚就吃不下飯,半夜開始發燒38.9度,頭痛難受,媽媽嚇壞了,趕緊給他用冰袋物理降溫。又擔心去醫院容易引起交叉感染,有顧慮沒去看病。
冬春季節更替,天氣變化無常,溫差大,人的免疫功能處于相對偏低狀態,再加上春雨濕潤、氣溫升高,病原體容易滋生,在人體抵抗力低下的狀態下,最容易引起感冒、支氣管炎等一系列呼吸系統疾病。根據中醫的觀點,人們在受涼后體表陽氣被阻遏,陽氣得不到生發,體內的寒氣又散不出去,時間稍長,郁而化熱,進而出現發熱等癥狀。肺氣主宣發肅降,肺失宣肅,從而導致咳嗽。此外氣溫升高,體表毛孔舒張,諸如寒氣、病菌等外邪更容易侵犯人體。
老話說“春捂秋凍”,老年人和孩童抵抗力均較弱,尤其要注意天氣的變化,不要急于換裝,不要貪涼,要讓身體慢慢地適應季節的更替,適應氣溫的變化,從中醫養生方面來說,“保暖是重中之重”。我們建議在季節更替天氣變化的時期,仍需做好個人防護措施,外出遇到人多時務必戴好口罩。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,患者可以在社區家庭醫生的指導下,針對不同的癥狀口服一些藥物,多喝水,多休息,清淡飲食,一般3至7天可以康復。
中醫養生源遠流長,藥食同源的中藥茶飲也因其“同源”的歷史,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推崇。在廣泛的食譜中,可以選取有藥用價值的食物。比如“驚蟄”后雨水漸多,濕氣漸重,容易出現胃口差、精神乏、大便溏等癥狀,建議可以使用麥芽、白茯苓、生(炒)米仁,蓮子肉、芡實等,既可藥用化濕,獨特的口感也能廣泛被接受,同時因其“藥食兩用”,也無需過多擔心會有副作用。